「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隨口說給劉備的話,竟成為整個三國時代最有名的預言。正是因為這句話的啟發,雄心萬丈的劉備便踏上尋找臥龍和鳳雛的道路。
後來確如水鏡先生所言,當其他梟雄正廣羅英雄之時,劉備麾下早已湊齊臥龍鳳雛,此二人也為劉備日后的雄圖霸業做出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所謂臥龍者,諸葛亮也。此人長相極為瀟灑英俊,可能正是有這一層相貌濾鏡的加持,此人在后世中的評價頗高,相傳他運籌帷幄,為人沉穩,基本功非常扎實。
鳳雛者,則是龐統。雖說此人和諸葛亮同屬司馬徵門下,但光論樣貌,卻和諸葛亮簡直是兩個極端,一個面如冠玉,一個相貌古怪。
但在中國人的意識中,一個人要是樣貌奇怪,肯定會有會有不凡的本事,龐統則是個很好的例子。
他的智謀和樣貌一樣,都突出個「奇」字。相傳他善于出奇兵立奇功,做事情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耒陽縣,龐統恰恰使出一個奇招才讓自己被劉備所器重。
在耒陽縣任令時,案件積壓達三個月之久,面對這些累積案,普通人早就無能為力,可龐統只用半天功夫,就輕而易舉將所有案件處理完成。 光憑這種辦案速度和辦案品質,就足以讓人刮目相看。
按道理,龐統這樣的人才本應該和諸葛亮平起平坐,畢竟兩人能力相當且互補,在戰場上,龐統所做的貢獻也可圈可點。
赤壁之戰中,龐統主動獻出連環計;投奔劉璋時龐統為了劉備的長遠大計,也曾獻出過奇謀;直取西川中,龐統曾獻出上中下三策,他的才智遠非正常人比擬。
可偏偏造化弄人,誰也沒想到,臥龍鳳雛的命運結局竟如此不同。 公元214年,龐統在途經落鳳坡時不幸中箭而亡,死時年僅36歲。
龐統死,劉備損失一左膀,這對整個蜀國來說也是件十分沉重的事情。至此,諸葛亮只能獨力扛起重任,全權為劉備出謀劃策,直到成為蜀漢丞相。
要明白,一個合格的軍師必須得符合兩點: 既要懂謀略,又要懂長遠規劃,而諸葛亮便是如此。
早年間他在南陽隱居時,就已經知曉時局變化,也早就預算出以后的三分天下, 而他給劉備呈出的《隆中對》便是最好的職業規劃書。
歷史上劉備在三顧茅廬之時已經47歲,他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僅僅用了13年時間,就從無到有做大做強,之后橫掃西南成為一方霸主。
在這期間,諸葛亮所貢獻的計謀數不勝數。 從空城計到隔岸觀火,從七擒孟獲又到空城計,每個計謀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這些計謀助諸葛亮在職場上平步青云的同時,也為蜀漢迎來穩定局面。
說到底,他是天生的軍師。
然而,這樣近乎神一樣的諸葛亮,卻有也有棋逢對手的時候, 他的對手便是那個「外寬內忌」的司馬懿。
司馬懿本是是魏國的軍師,但他卻頻頻遭到曹操的忌憚。
在《晉書宣帝紀》中曾記載過,曹操早就發現司馬懿的勃勃野心,因為此人走路時有種狼顧之相。他擔心地對曹丕說: 「司馬懿絕對不是仁臣,以后一定會干預我們的家事。」
曹操是何等謹慎的梟雄,可他既然發現司馬懿的狼子野心,為何要繼續任用司馬懿?
只因這背后有兩個重要原因,首先曹丕與司馬懿關系密切,正是因為曹丕的保舉,司馬懿的仕途之路順風順水。此外, 司馬懿單用「忍」字打遍天下無敵手。
要明白,司馬懿絕對是個陰謀家,他最擅長做的事情就是隱忍,然后伺機而動。
三國后期,蜀魏兩國相爭,諸葛亮北伐祁山時和司馬懿真正較上勁。兩人在作戰當中互有勝負,尤其是在第四次出祁山時, 諸葛亮巧用大火封山的方式將司馬懿逼到絕境。
若不是天降大雨偶然救了司馬懿,恐怕這次北伐是諸葛亮離勝利最近的一次,可惜歷史總是沒有如果。
在司馬懿脫圍成功后,諸葛亮又屢屢創造機會逼司馬懿迎戰,甚至還送去女子衣服企圖用激將法。然而, 作為三國時代最為隱忍的人,司馬懿硬是吞下這種屈辱,始終沒有應戰,這讓諸葛亮無計可施。
其實,司馬懿深切明白,比計謀,或許自己略遜一籌,但是比隱忍比態度,諸葛亮絕對比不過自己。
果不其然,公元234年,54歲的諸葛亮還是沒有熬過司馬懿,他先走一步,只留給蜀漢無盡遺憾。
喜歡讀三國的都知道,后人總喜歡將龐統、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提并論,還有人不斷猜測, 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那龐統是否能打贏司馬懿?
這個問題顯然帶點厚黑學性質,但從上述中不難看出,這三個人的智謀不分上下,各有千秋。
簡單來說,龐統用兵在奇,諸葛亮在穩,而司馬懿則在于忍。
如果單拿龐統和諸葛亮來比,龐統就像猛藥,縱然一劑下去效果奇佳,當年火燒赤壁中,正是龐統先出的連環計,才讓曹操輸的一塌涂地,差點命喪赤壁。
可再猛烈的藥,難免有后勁不足之時。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早在「計擒劉璋」中,龐統為了想證明自己,便冒冒失失給劉備獻上擒獲劉璋的計謀。
後來還是劉備以「時機不到」為由推脫此事,這才穩住大局, 光從這點來看,龐統的激進個性被展示得淋漓盡致。
而諸葛亮呢,此人做事偏于穩中有進,相當于溫補佳藥,可長久服用。
進軍巴蜀時,諸葛亮坐鎮成都巧用懷柔手段教化萬民,通過數年治理,西南百姓安居樂業。
須知,開疆拓土和治國理政都需要時間,不可一蹴而就,所以從長久考慮,諸葛亮還是更勝一籌。
值得一提的是, 諸葛亮雖然穩重,但和司馬懿的隱忍比起來還差點火候。
司馬懿是個狠人,他裝得了病稱得了弱,能被下放兵權而泰然自若,能在女衣羞辱時按兵不動,這種狠勁非常人可忍。
試想一下, 以諸葛亮這樣穩妥的人都能夠在激將法中落于下風,何況是急于冒進的龐統呢?種種因素考量下來,即便當年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也難以挽回危局。
常言道笑到最后的人才是贏家,所以光從忍字上來看,這三人中司馬懿絕對是最后的勝者。
話說回來,無論世人如何猜測,都不可否認的是此三人確實是三國時代中最為出色的軍師謀臣,他們心細如塵,善于用兵,其傳奇事跡跨越古今讓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