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東吳是一個存在感比蜀漢和曹魏稍弱一些的政權。當然,這并不影響東吳的能臣猛將也在歷史上留下絢爛的一筆。其中最有名的, 當屬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在這四人中,魯肅或許是知名度最低的一個。
其他三人都有十分亮眼的軍事成績:周瑜火燒赤壁,呂蒙白衣渡江,陸遜火燒連營……魯肅于軍事上并不見長,似乎只是為了湊夠四人之數,才得以與其他三人并列。
《三國演義》更是弱化了魯肅的存在,將其塑造為一個忠厚有余,智謀不足的人。
魯肅(影視劇形象)
孫權也是一代雄主,若魯肅沒有什麼出色的地方,那他是如何被孫權相中,并倚重多年呢?顯然,在小說的背后,在歷史的真實脈絡中,魯肅對東吳政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甚至可以說,孫權登基后東吳之所以能夠三分天下,關鍵就在魯肅。
回看歷史不難發現,有許多君主并非自身具有極高的戰略眼光,但他們身邊往往有一個對天下局勢洞若觀火的人才,并且這個人才還能讓他們聽進去自己的建議: 劉邦有張良,劉秀有鄧禹,劉備有諸葛亮。
與三位漢家君主類似,孫權身邊也有一個這樣的人物,就是魯肅。
小說對魯肅戰略才華的描寫不多,但《三國志》忠實記錄下了魯肅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與孫權的一次對話,史稱《榻上策》,也作「榻上對」。
魯肅勸孫權
「榻上對」的時間比 「隆中對」要早上七八年,因而將魯肅所說的天下形勢與諸葛亮所說的一一對照是不現實的。
之所以說 「榻上對」不屬于 「隆中對」,是因為魯肅如同諸葛亮一樣,對自己未來的主公提出了如何在群雄并起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具體策略,并得到了主公的認可。
公元200年,是曹操聲勢浩大的一年。
這一年正月漢獻帝衣帶詔事發,董承等一批忠心漢室的官員被殺;十月,曹操在官渡大破袁紹。于 「正統性」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于軍事實力上,他堪當中原第一人。
曹操在官渡之戰
在曹操有一統中原氣派的同時,江東的孫氏卻剛剛經歷了政權的不穩定更迭。正準備秘密訓練軍隊北上襲擊許都的孫策被刺殺,孫權倉促繼位。
孫權不善用兵,這影響了他繼位的威望,就連母親吳夫人都擔憂于兒子是否能穩定江東局勢。
此時劉備在干嘛?他先是從曹操處投奔了袁紹,又從袁紹處轉投劉表。
雖然在顛沛流離中還有 「千里走單騎」的千古忠義關公相隨,卻暫時看不出任何帝王之氣。
在對當時的天下局勢有所了解后,便不難理解為何魯肅在 「榻上對」中提出的策略是 「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三國疆域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一統長江以南地區,實現南北分治,在長江以南稱帝建朝,隨后再徐圖天下。
魯肅對局勢看得相當清楚。 「榻上對」中對長江以北局勢的判斷是 「北國多務」,這對應了當時北方軍閥混戰的混亂局面。
自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入京開始,皇帝迅速地換了一個,權臣則走馬燈地換了好幾個。
在曹操打敗袁紹之前, 「最強」的名號也不斷在變化。先是黃巾軍來勢洶洶,又有幽州公孫瓚領 「白馬義從」崛起。
199年公孫瓚敗于袁紹之手,四世三公的袁家卻沒能在 「最強」的位置上坐很久,就被曹操打得潰不成軍。
袁紹(影視劇形象)
相比之下,南方的局勢的確穩定得多,而且不那麼講究出身,這是孫氏政權的優勢;劣勢就是,若無長江天險,以當時孫氏的兵力,對上北方任一勢力都未必能討得便宜。
因此, 「榻上對」的底層邏輯是保全江東,避免和北方發生沖突。依長江割南北而治也并非魯肅計劃的終點,還有一個 「以圖天下」的計劃在。
用更通俗的說法,可以說魯肅提出了一個 「深挖洞,廣積糧」的發展方法,先安穩住既有地盤,再從北方的混戰中尋找一統天下的時機。
青年孫權
「榻上對」的構想與孫權自己的野心與展望不謀而合,魯肅作為一個被周瑜保舉的富家翁這才得到了孫權的重用。
如果說 「榻上對」體現的是魯肅的戰略眼光,那麼在荊州一事中,魯肅的勇氣、應變能力與頭腦更是展露無遺。憑借這一件事,他即便沒有亮眼的戰績,也絕對當得東吳四大都督之一。
荊州劉表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逝世,次子劉琮繼領其職。荊州權力交接并沒有那麼和平,因為此時的荊州內部有劉備,外部有虎視眈眈的曹操。
魯肅此時前往荊州吊唁劉表,刺探情報之意十分明顯。
他未帶兵馬,一葉扁舟入多方勢力劍拔弩張的荊州,這份勇氣已經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了。等他到達夏口時,一個意外的情況發生了: 劉琮已經獻出荊州,投降曹操。
劉琮怯懦
荊州的地理位置格外重要,若想據住長江天險,必須同時占據荊州、江東兩塊地方。荊州入曹操之手,曹操又不像劉表只想固守展州,他接下來必定要對江東孫氏用兵。
荊州之變在孫權與魯肅計劃之外,魯肅現在必須盡快拿出一個可實行的方案以拒曹操之兵。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魯肅展現出相當不凡的隨機應變能力: 他很快向孫權進言,聯劉抗曹。
魯肅與諸葛亮
這個思路奠定了三國時期三分天下的基礎,也是絕大多數時候天下的格局。《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美化成了這個對策的提出者,仿佛諸葛亮剛提了這個政策,魯肅就前來拜訪了一般。
實際上,雖然劉備和諸葛亮必然也贊成雙方聯合對抗曹操,但時間上而言的確是魯肅計劃在先。
《三國志》載魯肅面見劉備陳說聯合之事的地點是當陽長坂,這可是劉備剛剛打了敗仗之后。彼時的劉備實力完全不能與孫吳相較,他其實是沒有資格主動提出聯合的。
長坂坡之戰,劉備是逃竄的一方
荊州之變后,曹操給孫權下了戰書,江東人人自危,以張昭為代表的東吳群臣幾乎個個主降。
魯肅當時還屬于 「新貴」,在朝堂上無法與張昭的威望抗衡,但他私下勸動了孫權抵抗,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并促使孫權召回周瑜備戰。
孫權本身是猶豫不決的。他不愿讓出江東的土地,但又懼怕曹操實力強盛。魯肅能在這種時刻勸服孫權,他的口才不容忽略。
他以 「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將孫權與臣子區分開,點明孫權的特殊身份,實際上也是暗示孫權主降臣子們的考量未必與君主相同。
魯肅的勸說不僅坦誠,更是句句說在孫權最擔憂的點上。
最后,他又將孫權最放心的將領周瑜拎出來,更堅定了孫權的決心。而未與周瑜見面就知道周瑜必定主戰,也體現了魯肅看人的精準眼光。
赤壁之戰中東吳是絕對的主力,甚至可以說這一戰就是東吳自己打贏的,劉備在此時能夠發揮的作用是很小的。
拋開杜撰的 「借東風」等情節,有史學家斷言: 孫劉聯盟的促成,赤壁之戰的勝利,魯肅的作用要大于諸葛亮。
赤壁之戰
單從《三國演義》的記載來看,魯肅似乎是吳國臣屬中對蜀國好感度最高的人之一,經常替蜀漢說話,維護孫劉聯盟。
若細讀魯肅所作所為則會發現,魯肅的確在非常用心地維護孫劉聯盟,但是絕對出于維護東吳利益的考量。
孫劉聯盟的形成是因為有著共同的強大敵人,聯盟內部卻也不是鐵板一塊,兩方最大的爭執點就在荊州。
荊州對于想要占據長江以南全境的東吳很重要,在諸葛亮的 「隆中對」中,對劉備也很重要。
三國時荊州位置
雙方因此在荊州掌控權上爭執了好幾個回合。對劉備而言,最兇險的當屬公元210年他親赴東吳京城,直接提出要借整個荊州的請求。
以周瑜為代表的東吳臣子不愿,提出將劉備軟禁在江東的想法。
這個想法看似有可行性,實際上非常危險,因為劉備大本營就在荊州,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絕不會坐視東吳將劉備困住。
雙方一旦開戰,就會給曹操機會,到時候只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曹操劇照
魯肅看到了這種危險。他勸住了已經動了心思的孫權,給赤壁之戰勝利后自以為得志的孫權澆了一盆冷水: 贏了一戰雖然很爽,但曹操的勢力還是要比東吳強盛得多呢!
在此基礎上,魯肅提出了借荊州的計劃,并非為劉備,而是為東吳: 將荊州借給劉備,劉備勢力就會成為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
曹操有了新的目標,就不會一直盯著東吳打了。也就是說,魯肅并非為 「養虎為患」,而是想 「坐山觀虎斗」。
劉備拿下益州前幾方勢力對比
魯肅的口才與戰略眼光再次體現出來,他的這番話維護住了孫劉聯盟,也成功將劉備推到了與曹操作戰的第一線。
但劉備一借不還,在占領益州后依然把持荊州。孫權一怒之下派呂蒙奪取了三郡,劉備則令關羽出兵奪回,孫劉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
在這緊要關頭,還是魯肅出馬,邀請關羽 「單刀赴會」,力求通過談判解決爭端。
不同于小說中關羽滿腔豪情震住了魯肅,實際上是魯肅歷數赤壁之戰以來東吳對劉備的支持,說得關羽啞口無言。
關云長單刀赴會
這場 「單刀赴會」,魯肅表現出的膽量不在關羽之下。畢竟魯肅雖然也習武, 「體貌魁奇」,能用弓箭射穿盾牌,但論武藝肯定是關羽更佳。
兩人相對而談,魯肅能讓一個比自己武力值高得多的人安靜聽自己說話,還能讓對方說不出話,這份能力是不應當被小覷的。
從這場談判也可以看出,魯肅絕不是向著蜀漢,而是將東吳的利益放在最先。
在他心目中,東吳的最高利益就是保持與蜀漢的聯盟以抗曹操,這也是三方勢力對峙時兩方弱小勢力最應當采取的戰略。他看似維護蜀漢的行為,實際上是為孫吳謀得一份相對安穩。
魯肅享年46歲,已經是四大都督中活得最久的
可惜的是,公元217年魯肅去世,繼任的呂蒙的確也是一代名將,卻并不明白孫劉聯盟的戰略意義。
他偷襲關羽,勸孫權與曹魏緩和矛盾,將東吳擴張的方向放在了蜀漢,致使聯盟破裂,兩國之間爆發激烈沖突。
雖然蜀漢在這場沖突中的損失更大,但劉備死后曹魏對孫權的態度急轉直下。
陸遜火燒連營
公元222年十月,已經稱帝的曹丕隨便找了個理由,派遣三路大軍從淮南、荊州兩個戰場征討東吳,意識到事態嚴重的孫權急忙重謀與蜀漢聯合。
魯肅的戰略眼光,和他隱忍的重要意義,以這種慘烈的方式體現了出來。
《孫子兵法》稱: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魯肅便有一點這種意味了。
在東吳諸將中,他是最能看清 「為什麼打」、「要怎麼打」的人,也是最知道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該忍的人。論眼光,周瑜都比不上魯肅。
魯肅之長,還在于他總能勸住孫權。在幾次關鍵時刻,魯肅的意見都與東吳大部分臣子相左,但他總能勸服孫權聽從自己的意見,歷史也證明了魯肅意見的正確性。
孫權不是唐太宗,能聽進去魏征不好聽的諫言;魯肅這方面的能力則在魏征之上,因為他能讓一個相對小心眼的君主采納正確的意見。
因此,看三國不應看輕魯肅。這個在小說中有些被邊緣化的人物,在正史記載中也往往只在關鍵時刻出手的人物,其實是東吳得以穩定的關鍵。
正如有史學家評判:魯肅死后,東吳敗局已定。
《三國志》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