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風起云涌,各路英雄豪杰你方唱罷我登場,共同譜寫了一段時代的傳奇。在這段傳奇中,有一個人能文能武,僅憑一匹馬,一條銀槍,便造就了常勝將軍之名,他就是蜀國虎將趙云。
趙云作為蜀國五虎將之一,在三國時代的成就與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但是在他死后,趙家后人卻聲名不顯,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兒子是誰。為什麼他的兒子們都如此默默無聞,他們真的是草包嗎?
在《三國演義》中,趙云可說是個完美人物,他文武雙全、英勇善戰、且對劉備忠心耿耿,是一個理想中的完美人物。在趙云死后,身后只留下了兩個兒子。
趙云的長子名為趙統,生卒之年已不可考,據《三國志》記載: 趙云去世后,其長子趙統繼續做官,一直做到了虎賁中郎督一職,并擔任行領軍。
趙云的次子名為趙廣,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263年。據史料記載,他與哥哥趙統一樣,在蜀漢為官,他的官職是牙門將。
在古代,牙門將是主要負責防御事務的五品官,通常被視為雜號將軍。 趙廣能當上牙門將,便足以說明他是一個勇武之人。
當年,在諸葛亮過世后,姜維繼續主持北伐,在沓中駐兵屯田。 趙廣作為姜維的牙門將,與之一起,前往沓中(沓中即今天的甘肅省舟曲縣)。
景耀六年,魏國發動了滅蜀之戰,鄧艾與鐘會統領大軍分兩路南下,意欲進軍漢中,并圍剿姜維部隊。姜維探知此消息后,立刻上表蜀國后主劉禪,請他提前派兵駐守陽安關口和陰平橋頭。
奈何當時蜀國佞臣當道,宦官黃皓壓下了姜維的奏疏,朝中群臣竟無一人提前知曉魏將伐蜀。而姜維遠離朝政中心,并不知黃皓所為,只能在沓中苦苦支撐。 在姜維孤軍奮戰之際,聽聞鐘會已入漢中,情急之下,只能放棄沓中,緊急退軍。
然而,姜維在退軍之時,遭到了魏兵的追擊, 作為姜維牙門將的趙廣,為掩護姜維,保蜀漢基業,在沓中與敵軍拼死作戰,最終戰死。
如果趙統和趙廣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們做到這樣的官職,有這樣的貢獻,或許會得到許多人的稱贊。 但可惜,他們的父親是趙云,那個在三國年間叱咤風云了一輩子的英雄人物。
趙云師從漢代槍法大師童淵,出師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敗了名聞天下的大將文丑 。自從趙云在鄴城投靠劉備以后,便慢慢散發出了屬于自己的光彩。
在諸葛亮的出山第一戰——博望坡之戰中,趙云作為先鋒,在博望坡與夏侯淳交戰。這時的趙云還聲名不顯,夏侯淳絲毫沒有把他放在眼里。
趙云依諸葛亮之計,與夏侯淳且戰且逃,把他引誘進了安林之中,并在此回馬而戰,與關羽和張飛一起,大敗曹軍,從此揚名軍中。
公元207年,新野被曹軍所破,劉備狼狽撤離,與家眷在戰場走失。趙云聞此消息,果斷回轉,于亂軍之中, 憑一人一馬,手持銀槍,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出了幼主劉禪,使常山趙子龍之名威震天下。
諸葛亮率兵伐北,魏國派韓德與其四子,領西涼軍前往鳳鳴山,迎戰諸葛亮。韓德是魏國名將,力大無窮,以一把開山斧為武器,在戰場上勇不可敵,其四子亦是武藝高超,騎射皆精。
當蜀魏兩國在鳳鳴山對戰之際,已年近七旬的趙子龍作為蜀國先鋒與韓氏父子對抗。他一槍刺死了韓德長子,后又以一敵三,殺了韓德的其余三子。韓德見狀,悲怒交加,上陣迎戰趙云,亦被趙云所殺。
趙云的戰績,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他一生共出戰近四十次,從未有過敗績,是三國時期最勇猛的儒將之一。公元229年,趙云病故,結束了自己榮光的一生,被劉禪追謚為順平侯。
趙云如此驚才絕艷,襯得無數英雄相對失色。 他的兩個兒子只是普通人,又怎麼能比得過,大半生都在英雄榜上名列前茅的父親呢?
俗話說,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在趙云的光芒掩映下,他的兩個兒子被襯托得資質平平,但這并不能說明他們都是草包。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趙云所處的時代正是魏蜀吳三國之爭最激烈的時候,大小戰役不斷,因此,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的機會也很多。
當趙云的兒子, 趙統和趙廣長大成人之際,三國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他們上戰場的機會并不多。人說,沒有歷練就沒有成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趙云的兒子們自然不如父親能干。
如果說趙云是傲雪凌風的松竹,那他的兒子們便是養在院子里的普通花朵。 沒有經歷過寒風的花,固然比不過在風雪中長成的松竹,但它亦有自己的風骨。
趙統作為趙云長子,承襲了趙云的爵位,并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忠,最終官至行領軍。這樣的成績雖比不過其父趙云,但亦說明了趙統并不是個草包。
趙云的次子趙廣,雖沒有父親那樣高的武力值,但卻不墮父親威名,與他一樣忠誠勇武,以牙門將之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最終為保家國,戰死沙場。
趙統和趙廣這一生的所作所為,雖不如趙云那樣貢獻巨大,影響深遠,但他們亦不失為三國時代的一條好漢!就像螢火雖不能與日月爭光,但亦可點亮黑暗。
人常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做人當做趙子龍 。就算我們做不到如孫仲謀與趙子龍那般地驚才絕艷,亦可以做一個如趙統、趙廣般的普通人,一個對國有忠心,做人有良心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