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自208年被曹操征召為丞相府文學掾后一待就是11年,直到219年才出任太子中庶子輔佐曹丕,原本司馬懿是沒有機會執掌兵權的,不過曹丕登基后連續對吳作戰給了他機會,司馬懿得以假節鎮守許昌。
226年曹魏南線主帥夏侯尚的離世給了司馬懿莫大的機會,在曹丕去世后面對東吳的進犯和孟達的反叛,魏明帝曹叡委任司馬懿出任驃騎將軍,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司馬懿也自此成為執掌兵權的曹魏重臣。
司馬懿先是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曹真去世后又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其后又出兵遼東滅公孫度,先后升為大將軍和太尉,可以說司馬懿在軍中根基很深,西線和南線兩大戰區遍布他的親信。
不過司馬懿的觸角卻從來沒伸進到曹魏另外一個重兵集結的戰區,也就是東線戰區;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后,東線更是連續發生了三次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那麼司馬懿為何無法染指曹魏東線兵權?你也不看看歷任征東將軍是誰!我們來分析一下。
曹魏自曹操時期開始有四條戰線,分別是西線、東線、南線和北線,除了北線重要性一般之外,其余三條戰線都是曹魏的重中之重,其中西線是雍涼前線負責和蜀漢作戰,南線是荊襄前線負責對孫權作戰(219年襄樊之戰前的主要對手是關羽),東線則是淮南前線是負責對孫權作戰的主要戰區。
都督和鎮守這三條戰線的主要軍事負責人分別是西線的征西(鎮西)將軍、南線的征南(鎮南)將軍、東線的征東(鎮東)將軍,其中資歷較深加「大」者則權柄更重,比如曹休的征東大將軍和夏侯尚的征南大將軍。
曹魏立國前四征將軍級別在四方將軍之下,但是立國后四征將軍級別位次三公,躍居四方將軍之上;四征將軍主一方征伐權柄極重,曹魏的東線是和東吳作戰的主戰場,重要性猶在南線之上,所以曹魏征東將軍歷來是由宗室或者是軍中資歷很深的大將出任,我們來看看曹魏立國后幾位重要的征東將軍(張遼的征東將軍是在曹魏立國前就不多說了)。
曹休是曹魏宗室第二代的領軍人物,地位猶在曹真之上(曹休先任軍方最高統帥大司馬,曹真在曹休死后才接任大司馬),曹休在曹魏立國后一直出鎮東線:221年出任征東將軍、領揚州刺史,222年加征東大將軍,226年進位大司馬,228年石亭之戰大敗于陸遜后慚恨而亡。
接替曹休的是滿寵,早在192年曹操入主兗州后他就被征召為從事,曹操時期先后出任許縣縣令、汝南太守、奮威將軍;滿寵可是一位牛人,是典型的人狠話不多,狠起來連曹洪和曹操的面子都不賣,比如他任許縣縣令時曹洪親戚犯法落在滿寵之手,滿寵不僅斷然拒絕了曹洪的求情,而且趕走曹操說情之前處斬了曹洪親戚。
曹丕登基后滿寵先后升為揚武將軍、伏波將軍,222年更是被曹丕授予假節鉞,224年出任前將軍,曹休去世后滿寵以前將軍職代理都督揚州諸軍事,230年正式出任征東將軍執掌東線兵權。從滿寵的經歷來看,他比司馬懿的資歷要深得多,而且同樣深受曹氏信任。
滿寵之后的征東將軍是王凌,王凌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之侄,曹操時期出任丞相掾屬,曹丕登基后出任兗州刺史,王凌和曹休的淵源很深,是曹休執掌東線時的得力干將,228年石亭之戰中王凌力挽狂瀾,拼死突圍把曹休救出重圍,曹芳繼位后大權在握的曹爽以王凌為征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
所以曹魏立國后從曹丕到曹芳,曹魏執掌東線兵權的三任征東將軍分別是曹休、滿寵和王凌,這三人要麼是宗室,要麼是資歷遠在司馬懿之上,或者和曹魏宗室關系很深又深受信任和重用之人,個個人狠話不多都是牛人,司馬懿可以說是一個都惹不起,又哪有機會能染指曹魏東線兵權?當然高平陵之變后司馬懿大權在握再來對付王凌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